Q01:腫脹液抽脂技術的演進歷程如何?  |服務項目|體形雕塑|互動式站立抽脂

Q01:腫脹液抽脂技術的演進歷程如何?


在近代這50年腫脹液抽脂技術的不斷改進,從原本主流的全身麻醉抽脂方式改為局部麻醉抽脂,主要原因是希望能降低死亡率到零。




腫脹液抽脂技術的演進歷程為何?

從早期之危險抽脂到現今安全抽脂的演進歷程如下: 一.乾抽技術(Dry Technique): 1977年義大利的Dr. Fischer最早發表,在系統性麻醉(全身麻醉或深層的靜脈麻醉)或脊椎麻醉下直接乾抽脂肪,出血量大,出血率高達30 %,死亡率高達1/100。二.濕抽技術(Wet Technique): 1983年法國醫師 Dr. Illouz and Fournier發現如果在抽脂部位施打”液體”對止血會有幫助,因而引申一連串運用腫脹液來抽脂的技術,皆稱為腫脹液抽脂(Tumescent Liposuction),這些都需要使用系統性麻醉,一般每區注入300ml的腫脹液後便開始抽出想抽的脂肪量,沒有特定比例,這時期的出血率是25 %,死亡率是1/1,000。三.超濕抽技術(Suprewet Technique): 在系統性麻醉下使用大量滴點及腫脹液進行抽脂手術,出血量大大降低,為了預防滴點及Lidocaine過量而導致併發症的發生,注入腫脹液與抽出的液體比例控制在1:1,出血率是3-10 %,死亡率是1/5,000。四.完全脂肪脹麻技術(True Tumescent Technique): 1986年,美國皮膚科醫師Jeffery Klein提出,在局部麻醉下注入腫脹液與抽出的液體比例是2:1或 3:1,出血率可降低到1 %,死亡率降低到1/500,000,但這技巧必須嚴格管控 Lidocaine的用量在35-55 mg/kg且不應給予靜脈點滴、不應給予系統性麻醉及抽出的純脂量小於4000cc或是小於體重的4%。因為能在以上四個安全守則下進行局部麻醉抽脂手術,所以大大解決了失血問題,使出血量從原來的30% 降至1%,死亡率從原來的1/100降至1/500,00。


左側是莊堅文醫師、右側是郝治華醫師(師傅)、中央是法國抽脂大師Dr.Fournier(師公)

2004年法國抽脂大師Dr.Fournier受邀到台灣演講及現場手術教學(Workshop),郝治華醫師是主辦單位的負責人之一,本人負責幫忙接待及全程攝影記錄。



商品已加入詢價車

Faded Short Sleeve T-shirts

Q01:腫脹液抽脂技術的演進歷程如何?

在近代這50年腫脹液抽脂技術的不斷改進,從原本主流的全身麻醉抽脂方式改為局部麻醉抽脂,主要原因是希望能降低死亡率到零。